第七回 半小时的穿越-《滇东南灵异录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这也是前两章提到过的发生在回族同胞里的故事。

    这个事情是我亲老舅的女儿,也就是我表妹讲给我听的。她跟我是一年出生的,在不同的学校的同一个年级读书。她给我讲的时候正是我们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也就是九四年的时候。

    她家住的那个村子也是回族同胞聚居的地方,基本是一半回族一般汉族,处于杂居状态。当然,大家都照顾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习惯,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习俗和信仰。所以这么多年来回族和汉族一起杂居的也很融洽,很和谐。

    只是住在那里的汉族同胞都不养猪,市场上根本就没人卖猪肉。我们小时候要吃猪肉得跑到旁边的乡镇上才买得到。回族同胞们抱怨他们吃牛肉越来越贵了,因为汉族们都在跟他们抢着买,哄抬了物价。呵呵,这是事实,但也是没办法,为了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宗教信仰,汉族人民也都做出了应有的努力,那就一起吃牛肉吧!

    便宜的猪肉买不到,牛肉又贵,于是市场里卖鱼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,谁叫买一斤牛肉的钱够买五六斤鱼呢……

    表妹她们乡里的小学离家比较远,中午忙不赢回家的同村的伙伴,全部大大小小的就都到学校旁边一户人家拼伙,每个月给人家几十块的伙食费,人家帮你做好,吃完饭自己洗碗就行。

    那家人家房子也很大,儿子,儿媳,老太太,小姑子,还有个小孙女一起住。因为接了这单生意所以专门腾出两个房间,买了两张大大的大理石桌子给他们当书桌写作业。也是够下血本的,九几年的大理石桌子可是一点都不便宜,但是石材坚硬,桌子比木头的抗造多了。还是他家有远见,知道十多个多多少少有些‘儿童多动症’的屁娃娃,天天上蹿下跳、打打闹闹,要是买的木桌子,估计一个月要换一张新的。

    80后的人都应该知道,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学生刚开始喊‘减负’的口号,可是口号喊了好多年,真正减下来是哪年我们都记不得了。那时个个都是一学期背坏掉一两个书包。大多数都是肩带断了或者底漏了。那些做书包生意的温州人,天天笑得嘴巴合不拢。我们的作业是很繁重的,表妹他们中午从来不回家,就在那家人家提供的那两个屋子吃饭、写作业。

    表妹她们每个人都自己准备一个饭盒(我们叫‘口缸’)放在吃饭的那户人家。(回族同胞是不喜欢其他民族的人用他们的碗筷杯子的)然后每天中午下课就相约到那户人家吃饭。

    南方的蔬菜一年四季都接得上趟,尤其是滇东南一带比较炎热,一年种三次都种得出来。蔬菜天天换,有什么他家就炒什么,便宜的鸡蛋天天有,有时煎荷包蛋,有时放点碎花生米蒸鸡蛋羹。换着方儿的给表妹她们做,也是很费了些心思的。唯一就是肉食比较少,因为牛肉太贵,所以那家人家就经常给表妹她们做鱼吃。

    刚开始表妹她们还挺爱吃的,后来一看见鱼她们就哀声载到了,不是因为吃多了不爱吃,那会儿的日子好过了也不至于那么挑食。原因是他家做的鱼十炖有八炖咸了,剩下两顿糊了。一开始都以为是老太太(我表妹她们叫她阿婆)做的鱼,是不是年纪大了糊涂了。大家都问阿婆怎么做的那么难吃。后来阿婆说不说她做的饭,才发现每次鱼没做好都是那个阿婆的女儿做的。也就是那家人家的小姑子。

    开始阿婆还骂她女儿,问她女儿是不是不愿意帮哥哥做饭,是不是嫌给的工钱太少,故意不好好做,但是每顿饭除了鱼做不好,别的菜都挺好的。老太太就偷偷去看她女儿是怎么做鱼的,为什么就是只有鱼做不好。

    老太太睁大眼睛盯着看,她女儿做饭也是遗传的她的手艺,除了炖鱼的过程中偶尔会发下呆,别的也没什么。炖鱼要半小时左右,十八九的大姑娘无聊了发个呆也正常。正当老太太寻思的时候,她女儿回过神来了,又想往锅里放盐,老太太忙抓住她的手,说你刚才不是都放过盐了吗,怎么又要放一次?老太太她女儿说,没放啊,我刚才没有放过盐。老太太拿起锅铲就舀了口汤,倒进小碗里尝了尝,又对她女儿说,你喝一口,有盐了。老太太的女儿赶紧接过来喝了一口汤,自言自语道,不对啊,我刚刚明明没有放过盐,我还记得很清楚,怕放漏了不好吃。怎么就放了呢?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