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朱元璋听后,呼吸有些粗了起来,这是即将发怒的征兆。 旁边的刘和及蒋瓛,吓得已经不敢抬头了,他们正在准备,迎接将要到来的狂风暴雨。 然而朱英,面对老爷子极具压迫性的目光,平静的和其对视。 这表达出,朱英心中的坚持,倔强。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,朱元璋马上就要大发雷霆的时候,只见其一个深呼吸,强行压制了下来。 良久后,这才说道:“大孙可知,始皇修长城,建阿房宫,致使先秦上下百姓可不堪言,因此二世而亡。” “隋朝何其强大,一同神州,强开大运河,耗费多少财力,人力,在这般劳民伤财下,亦如先秦,隋二世而亡。” “大明建国二十五载,咱这些年以来,轻徭役,薄赋税,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,而今距元末大乱,不过二十多年,百姓尚未恢复,大明四处吃紧。” “在这等情况下,大孙为何要如此心急。诚然,咱也清楚,无论是始皇长城或是隋朝大运河,对于神州极为重要。” “可是,他们亡了呀。大孙怎就不能引以为戒呢。” 朱元璋引经据典,苦口婆心的说道,自从大明建国以来,他还是第一次如此去劝说。 刘和及蒋瓛听到这些,心下也暗暗的松了一口气。好歹陛下没有龙颜大怒,这里长孙殿下,应该就要收住了吧。 然而,朱英的目光,却依然没有任何的动摇。 他的心中非常清楚,不管是现在,亦或是往后,这次和老爷子的思想碰撞,绝对不会停歇。 老爷子想要表达的意思,朱英也非常的清楚,在老爷子的心里,大明便就是自家的。 更多希望的不是有什么名留青史的成就,他只是希望后世子孙,能够好好的守住这个家就行了,维持好这个家,不让其出现什么大的问题。 这才是朱元璋心里最为真实的想法。 一个是守,一个是攻。 自然朱英和朱元璋在这一块,就有些谈不来了。 朱英很清楚,轨道马车将会对于草原的打击,有多么强大。 倭国其实并没有太被朱英放在心里,虽然对倭国,有着铭刻在骨子里的恨,但就现在的倭国而言,除了有大海阻隔。 和大明比起来,那真就是弟弟中的弟弟,弟中弟。 只需有向导,避开海上风暴,就现在倭国的情况,二十万的大明将士登录,完全可以将整个倭国都给打穿。 武力值都不在一个档次上。 大明目前最大的威胁,终究还是来自于草原上。 草原上的情况,或许很多人不了解,但朱英长期混迹于草原,怎么可能不清楚。 那是朝廷中,甚至大多数内陆官员,从未见到过的场景。 或许在蒙元统治时期,草原边疆的情况要好上许多,毕竟都属于游牧民族,归于元朝统治。 元后,大明立国以来,北方边疆的情况,就从来没有好过。 每一年,北方边疆的村落,都会遭受到来自草原的劫掠。 大明天灾不断,草原就一片和平了? 实则草原上有游牧民族的生存,可比大明百姓们,还要来得难得多。 游牧的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低效的,基础如此,也就承载不了大量的人口。 大明一亩地,每年大约有三百多斤粮食的产量,一个步兵每年需要的口粮,平均在千斤左右,三亩地就能养活。 但对于牧民来说,草原上放养一头羊,便需要二十亩草场,一个五口之家,需要三四百头羊才能生存下去,也就说至少需要六七千亩地。 从历史上看,游牧民族,一直都是依附于农耕文明,通过贸易,劫掠才能获取中原王朝的金属制品,生活用具,乃至于生存所必须的食盐。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似乎游牧民族很善战,战斗力非常强。 实则这是一种错觉。 在绝多大数时间,穿着兽皮粗糙缝制衣服的游牧民族,在正面是不可能刚过农耕文明的。 无论是军备,动员规模,还是组织形式,远远无法和中原文明相比。 草原上多数士兵所用的武器,都是木质甚至兽骨为主。一口铁锅在草原上都是稀罕物,唯有贵族才有。 这样的差距相差太大了,可以说是全方面碾压。 边疆劫掠,那都是因为活不下去了,才会集结起半军半民的队伍,南下进入中原边疆打秋风。 对于那些有重兵把守的大城,可没有敢去的,都是对一些小村落,或者小镇进行劫掠。 能在边疆呆着的小村,也不是善岔子,都会进行反击。 一些人口少,小的草原部族,指不定就全灭在这些村镇之中。 中原民族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民族。 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入侵,也是建立在中原王朝内乱的基础上趁虚而入。 第(2/3)页